山海经第五点想法:绝地天通科幻版 (第2/7页)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有虞、有夏、有莘……类似的名字太多了。 这是当时的文化习惯,而我更倾向于,这其实在描述那个国,或者那个地区氏族的吉祥物、特产,也就是图腾物。 有熊国,同时也代表着这个氏族部落有很多熊。有穷国的图腾,是弧形的弓,因为他们擅长造弓。 那么‘有驩头之国’,它的图腾就是企鹅。 还有‘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白马是为鲧,说明他又叫鲧又叫白马,我倾向于鲧是真名,白马是他的图腾。 所以,颛顼也可以是这位黑帝氏族的图腾,或者说黑帝氏族这里特产尊贵的玉冠。或者他就是给自己的直属势力,或者说直接统领的家族势力取名为:尊贵玉冠之国。 有人可能就说:“你有什么根据呢?” 因为我们是在解读山海经,所以我只能拿出原文《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这里明确写了,有国!有国!有国! 所以颛顼是个国名,而非单纯一个人的姓名。 不过虽然不是姓名,可根据古代的习惯,却是可以当做人名称呼来用。比如可以对任何一名夸父氏的人叫夸父,用地名称呼人,或用其图腾称呼人,这个习惯不仅在山海经,也在先秦大量的古籍中出现。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称呼某个人:湾湾。 总之颛顼本意是指一国,可通常也指个人,酋长代表了整个部落是常态。 三种说法,你们智者见智吧。 回归正题,我认为写下‘帝颛顼’这句话的山海经作者,大概是颛顼已经死了的时代的人。 而写下‘帝’,却不写到底哪个帝的人,我们可以直接认为,记述者乃是上古,夏朝还没有建立时,五帝时代的人。他正处于某位帝还活着,某帝还在位时期的人。 虽然不算什么证据,但可以感性地认为,这样古老的先贤,写下的那段话,可信度极高,乃是山海经中最原稿的文字。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吧。 而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又可以划分另外两种情况。 那就是直呼‘颛顼’二字,与尊称‘帝颛顼’,有没有可能在描述两个概念。 比如《大荒北经》: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 这里的记述者,就直呼了‘颛顼’二字。 而我们前面发的海内经原文,记述者尊称‘帝颛顼’。 前者直呼颛顼,我可以认为他其实指的不是黑帝,而是指颛顼国。 生,不一定是生孩子的意思,如果这两个名词是氏族、图腾、国名的话,那么就应该取衍生之意。 也就是翻译成,颛顼之国,衍生出了驩头之国。驩头之国又衍生出了苗民之国。苗民百姓,食肉。 注意,这里的百姓,不是指平头老百姓的意思,现在的词义早就变了。 百姓在五帝时期,就是指所有的‘有姓者’。比如姓姬的,姓姒的,姓姜的……黄帝打破了九黎部落的‘黎民’制度,建立了百姓制度,自己的族人、后代分封到各处,并且封他们全新的姓。 初期大概十四个吧,统称百姓。不是这十四个姓的,不算百姓,哪怕你有别的姓。 后期姓越来越多,但都是各种帝的子嗣分封。 其实,是阶级洗牌了。本来蚩尤统治的制度,是所有人都是‘黎民’,也就是‘黑头人’,‘黔首’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姓黎,氏族间只有细微区别,从部落名就看得出来:黎贪、黎巨、黎廉、黎破…… 黎贪部落就是蚩尤氏掌管,同时也是九黎(所有黎)的共主。 黄帝击败蚩尤后,这个制度就变成了百姓制度,从所有人是一家人,变成了无数家人……虽然大多都是黄帝的后裔掌管,但社会也因此复杂起来。直至五百年以后,不是一家人了…… 真正开启私天下,把公有社会转入私有社会的不是大禹,而是黄帝,当然,这是极为先进的。 分封百姓,实则分封诸侯。百姓在当时是权贵者,不是黄帝或后来各种帝封的姓,而自己随便取得姓,则不算姓。大量的非‘百姓’,只能称为民。 姓就那么点,当时的人都倒背如流。要是有人穿越到上古,说自己是百姓,人家不仅不会怠慢,当地的贵人还会接待你,并询问你来自荀还是任,你张口就说自己姓马,人家脸色一变,一听就知道百姓中没有这个,认为你在羞辱他,说不定直接喊人道:把他马拖出去祭了。 扯远了。 总之称呼颛顼的,不一定是黑帝本人,虽然通常黑帝一个人就可以代表整个部落,但这个词本身是称呼一个集体。 但如果尊称了‘帝颛顼’,毫无疑问就是指黑帝本人,是指专一而特定的个体。 或者干脆叫帝高阳,高阳是黑帝的氏。 我再发一遍,《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关于颛顼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