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_关于山海经的三点想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关于山海经的三点想法 (第3/3页)

这一点拎得很清。

    那么我们就可以来找一下这种鸟,很好,这种鸟超好找,很平庸,基本就是迁徙的海鸟啊之类的,从形象特征来看,它可能就是大雁。

    ‘游于东海’是迁徙,每年大雁要跨越渤海飞到西伯利亚,之后又返回南方。

    而大雁偶尔也会衔木填海,一方面这是几只领头的大雁为了扰流,其次也是为了在迁徙时能站在漂浮的树枝上休息……因为领头飞的大雁是最累的……

    现在这在渤海还能看到。

    众所周知,动物无论是筑巢还是什么功能,都是逼出来的,如果可以不这么做,那么它便不会进化出这种习性。

    虽说跨过了渤海,但鸟类是可以到沿海的陆地上休息的,为什么要在海上休息。

    从大雁来看,是因为大雁在沿海世世代代的‘服务站’、‘休息区’被人类占了……

    不是砍伐为农田就是沦为城市,大量的人类聚集在那里,大雁不敢成群结队地在那里休息。

    回到山海经。

    我为什么说游于东海就是迁徙,因为后半句也是写迁徙。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无视了‘不返’!

    认为说女娃淹死就行了,淹死没回来,这不废话吗?

    不,怎么会是废话呢?‘不返’两个字既然写了,这就很重要……

    在我看来,原初作者是在认真地写迁徙。

    动物迁徙乃是一去一返的周期性迁移,只提去,不提返,这不叫迁徙,这叫转移。

    所以作者才强调了‘不返’,言下之意就是‘应该返’。

    那么为何没返呢?他写了,‘溺而不返’,也就是因为淹死了,所以没返回。

    总而言之,这种鸟,本来游于东海最终都会返回,但是因为它们中途落下来休息时,被人类驱逐了。

    这导致首领级的大雁被淹死。

    故为精卫!不是说死后变身非人类,而是说成了我现在所看到的精卫这种鸟。

    它们进化了,它们为了适应人类的存在,领头的大雁故而衔着树枝,填在海上,作为落脚点。

    可能有同学要说:山海经里没写人类驱逐大雁啊,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何不写呢?

    其实写了,只是很含蓄,可能还有部分被删除。

    根据我的说法,人们开垦林地,种庄稼,大量地推广农耕,破坏了鸟类迁徙原本用来中途休息的地方。

    众所周知,农田种着庄稼,怎么可能让鸟类靠近呢?所以大雁落下来,人们就会去驱逐。

    而推广农耕,大力发展种田的人是谁呢?

    炎帝!

    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烧林化田,垦荒种植粮食作物。

    人类农耕文明因此大量扩张,都扩张到沿海地区了,改变了鸟类的习性,故为精卫。

    精卫二字何意?以甲骨文和金文、篆体的象形而论,‘精’是米粒。

    卫,则是拿着锄头的人,延伸意义是拿着锄头保护庄稼不被破坏,不被动物吃掉。

    这就是保卫最早的意思,跟保家卫国无关。

    上古先民拿着农具驱赶野兽鸟类,保护庄稼得以丰收,故为精卫!

    这实际上就是指一种会吃我们庄稼,总是要我们驱赶的鸟类。

    所以女娃不是炎帝的女儿,至少不是我们理解的女儿。

    其实纵观炎帝的女儿,就会发现,全部和农耕有关。

    帝女桑,死后化为桑树。瑶姬,死后化为灵芝。女娃,死后化为精卫。

    得,我要说一个悲伤的故事:炎帝没有女儿!呜呜呜……

    他的女儿全是农桑草药。

    所以在那个时代,炎帝可能没有女儿,就算有,也是地位卑微,根本不值一提。

    人们宁愿认为炎帝选种的桑梓、灵芝,以及环绕在农耕部落聚集地附近的大雁,是炎帝的女儿。

    其实这么一想,也通。

    就好像现代痴迷泥塑的人,会被人说:你简直是把这些泥塑都当成你的女儿了,你亲生女儿都不管了,每天就只知道管这些泥塑……你还要女儿干嘛!它们才是你的女儿!

    炎帝是个痴人,他沉迷种田不可自拔,沉迷辨识草木,不可自拔。

    他发明了大量的农耕器具,并且精选出了所有可以种植的草药和庄稼。身边围绕着大量鸟类,毫不出奇。

    这对于其他庸民而言,这些东西才是他的孩子。

    炎帝是个好的领袖,但不是一个好的父亲。

    至少,他不是个女儿控,亲生的女儿地位还不如手中的百草……呜呼哀哉!我好想要女儿啊!

    关于精卫的解读,就这些了。

    啧,以上。

    ……魔性沧月的蓝白社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