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 (第2/4页)
辽侯。 正如平辽侯之言,在战事未决之前,一切以战事为重,话中的意思两班勋臣都明白了。 所以对于平辽侯的要求,朝鲜国内的各派勋臣,都为此努力,以争取对方的支持,至少不反对。 以便他们各自日后的大事。 离开了朝鲜后,行军的队伍,气氛就很压抑,因为被团团簇拥保护的那辆四轮马车。 “林推官,将军请你去见他。” 一名骑手突然寻来,在队伍中找到林如海。 林如海闻言,不敢怠慢,跟着骑手来到队伍的中间,将军所乘坐的马车。 车厢中。 林如海坐定,看到将军的身侧有一本书籍,余光一扫,依稀看到书面的芝峰二字。 还有余字,被将军的衣角挡住。 芝峰。 林如海默默的回忆,有关此二字的书籍。 “异国人笔下的大周,读来倒是让人新奇,有种别样的收获。” 唐清安笑道。 将军一开口,林如海就醒悟。 难怪自己竟然一时间想不出这本书,原来是朝鲜的书。 将军自从离开朝鲜,就心情不大稳,难道是因为此书? “写下此书的朝鲜人,的确大才,描述的我国官员,面对海外国家时,他们的看法和态度,颇有神韵。” 林如海笑道。 “林公也看过?” 唐清安诧异。 虽然知道林如海博览群书,却没有想到,对方连朝鲜的书都看过,且看过不少。 不然哪里这么巧。 林如海点点头。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那段时间除了公事私事,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朝鲜的书。 芝峰是一个人的别号,在朝鲜颇有名气,但是自己入朝时,此人已经去世。 所以林如海开始时没有想到。 现在有了眉目,很快就对号入座,记起了此人,以及他的著作。 作为科道上的探花,记忆定然非凡。 “李粹光也是两班勋臣出身,经历过倭寇侵朝的战争,先后三次出使大周。 正因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触,所以他的笔下,介绍西方国家情况时,记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态度较为新奇。 让我增长了一些想法,且扩大了眼界,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将军慧眼识物,令人佩服。” 林如海笑道。 李粹光号芝峰。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 虽然知道林如海大才,可是和他的接触,长久下来,每每细事中,都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才能。 “在海禁的氛围下,主张发展海贸,指责两班勋臣的党争,认可在倭寇入侵时百姓们的抵抗。 夸赞义军的将领,认为歼灭倭寇,恢复国家,全靠义兵的力量等等,是一个以实为重的达者。” 林如海感受到将军意有所指的目光,脑海中高速的运转。 勋贵出身,高中探花,担任兰台寺大夫,又在全天下最富庶,最激烈的巡盐御史一职上,坐稳了多年。 现在已经四十九岁的林如海,已经一只脚踏在知天命的门槛上。 天赋,学问,见识,经验,大局…… 可以说。 此人是一名国才。 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林如海,论起关系,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 林如海向来稳重。 能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坐稳这些年,能沉得住气,经得起压力,是必要的德性。 他猜到一些将军的心思,但是他不说。 见状。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来。 车厢中,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在道路上发出的声音。 “将军,前方就是镇江城,是否要入城休整?”。 车厢外,突然传来了询问。 “不停留,照正常行军,野外扎营。” 队伍数千人。 入城和不入城,消耗的物资不同,对百姓的骚扰程度也不同。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 自己有这份觉悟,那么金江镇的官员们,现在,或者未来,还会保持住这份爱民之心吗。 唐清安受够了藩国勋臣,那股人人散发的恶臭气息。 朝鲜也有忧国忧民的人,也有不错的制度,例如大同法。 但是核心还是要靠人。 当两班从根子上烂了,在多的优秀的学问,以及多好的政策,也不过空中楼阁。 金江镇数百万民,论起规模来,也算是一国的规模,且是不弱的一国。 作为平辽侯,唐清安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官员的身上。 随着金江镇的强大,以及民生的发展。 富裕将会很快的到来。 那么从贫困,战火中走出来的官员们,有多少人能抵抗的主温柔富贵之风的诱惑呢。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想要抵抗住诱惑,需要靠自律,不然就会伸手,不论多么严苛的律条。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