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229节 (第2/2页)
币,并且顺便用了零点零一秒的时间缅怀了一下李景隆。 “还有问题吗?没问题可以下课了。”姜星火说道。 卓老头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可郑和此时哪怕手都举麻了,还是坚持问了一个问题。 “姜先生既然有丈量日月之能,在下胸中却有个困扰了许久的疑问,实在是不吐不快。” “且说来。” 姜星火看向这位怪异的红脸长髯汉子。 嗯,今天天虽然不热,但好歹是中午,貌似他的额角,在流红色的汗? 姜星火扯了扯嘴角,假装没看见。 郑和隔着长髯艰难开口道:“那晚曾见姜先生的球形海图,有些类似浑仪,但又不太像有点像元朝人制作过的对象,可城池、地名、国名的精度却非常高,在下想问问姜先生,制作时是如何定位的?” “经纬度。” 姜星火简单说道。 “经纬度?”郑和咀嚼着这个新名词。 所谓经纬,倒是好理解,经天纬地嘛,可是经纬度是什么意思? 见他们有些不解,卓敬补充道:“《大戴礼记·易本命》记载: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小友所说的经纬度是‘北极高’和‘里差’吗?” 所谓北极高,就是在古代华夏纬度的初步概念,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北极高跟后来纬度的概念,还是有一定微小差别的。 这里面的原理便是因为北极星是处于整个地球地轴的延长线上,而且距离非常远,故此,在北半球的任意一个角度去观察北极星,这个角度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就等于北极星的仰角,也就约等于该地的纬度。 换言之,如果北极星在你脑袋上,恭喜你,你到北极点了。 如果北极星在地平线上,那么伱就到赤道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发现了北极星,那只能说明你处在北纬四十五度。 而纬度与经度这两个概念,目前华夏做的比较好的是纬度的测量,最典型的自然是郭守敬测量大地,这个就不多做赘述了。而关于经度,也就是所谓的“里差”,则是此前所提《西行记》作者耶律楚才提出的,但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测量。 这便是因为纬度是由自然产生的,赤道就是零纬度,两极则是九十纬度,有固定的标准,但经度则完全不同,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天然的零经度,只能靠人类自己的标准来划分。 姜星火微微颔首道:“便是差不多的意思,而经纬度,就相当于一个个井字格,只要确定自己在哪个井字格里,就能确定自己的具体位置。” 大海波澜壮阔,同时也蕴含着无数的惊涛骇浪。 如果航行的船只在大海中迷失,显然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所以,郑和几乎瞬间就意识到,经纬度对于远洋航海的重要性。 “北极高倒是好说,这个能很轻易地测出来,哪怕在船上,熟练的水手用牵星板也能测出来。” 郑和疑惑道:“可是里差,也就是经度,该怎么测出来呢?” 这里便是要说,为什么在姜星火的前世,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没有发现美洲?明明距离非洲已经算是隔海相望了啊! 原因就在于,华夏、天竺、阿拉伯等地区,在这个时代用的都是牵星术以及水罗盘。 元、明两代用于导航的罗盘是二十四方位水罗盘,其罗盘将圆周二十四等分,并以十二地支、十天干除戊、己(属土,位于中央)外余下八个、及八卦的四个斜向方位逐一命名,为二十四针,使方向能够准确地指示。 有点类似于后世网游里的坑爹小地图,在一个圆形小地图上,给你显示出了几个目标的方向,但你既不知道有多远,也不知道前面都有什么。 按照这种二十四针水罗盘来航海,结果就跟元代的《真腊风土记》所记载的差不多。 “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 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港凡数十,惟第四港可入,其余悉以沙浅故不通巨舟,然而弥望皆修藤古木,黄沙白苇,仓卒未易辨认,故舟人以寻港为难事。自港口北行,顺水可半月,抵其地曰查南,乃其属郡也……” 二十四针水罗盘会告诉你,顺着丁未针能到真蒲,路上会遇到什么,一概不知。 而这个水罗盘的方位指向的目的地,也不是天生自带的,而是一代代航海者摸索出来的。 所以说,在大明这个时代,正是由于缺乏“经纬度”的概念,无法在茫茫大海中准确定位,只能顺着海岸线走,不然就会走丢。 郑和下西洋就是如此,所以他最远只能到达非洲,不可能发现隔海相望的美洲大陆,原因就在于牵星术和水罗盘由于都没有前人探索过那里,所以自然就没有任何信息可供参考。 嗯,前面全是空气墙,勇者请回吧。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