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第26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9节 (第3/3页)

山就召集了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一起开会。让他们有啥需求就提出来。组织帮他们解决。

    只要是对研发工作好的,尽管提。

    经过这几年相处,大家也基本知道姜越山是个什么性子了。那真是一心一意的支持他们工作。所以大家也是畅所欲言。

    比如缺人。这个是真的缺。虽然实验区增加了许多人,但是他们科研工作涉及的项目太细致了。一个项目常常需要多个学科的科研人员参与。但凡有一个缺口,就很耽误事儿。

    现在实验室基本都缺人。

    这还是科研方面的人,还有基层的人。处理一些杂事儿。

    说完缺人的事儿,又开始说起缺少哪些设备。

    姜越山也都让人记了下来,答应会后给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散会之后,他还特意看了看人群,发现没有自己记忆深刻的那个小伙子。

    就问了林安安一句,“那个……就那个半导体挺厉害的那个小伙子呢?”

    林安安一听就知道是说的沈禹行,“他在攻坚呢。正是关键时候,现在是啥也管的,一心攻坚。”

    “哦,那行,那就别打扰他了。”

    要说姜越山为啥对他记忆深刻呢,主要是沈禹行上次那个科研成果太好,对实验区的影响挺大的,然后就是沈禹行够年轻。在一众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中,他实在是符合年轻有为这个形容的。

    姜越山对这种有出息的年轻人,格外的看重。

    回到军区之后,姜越山就针对实验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

    除了实验区自己提出的要求之外,他自己也有考量。

    比如继续往边区调知识分子,这个事儿还要继续办。以前是尽量调动理科类人才,现在文科类的人才也可以调动。因为他准备开办夜校,培训学校之类的。

    之前开办的培训班的,也着实是给新开班的工厂提供了许多人才。通过这一点,姜越山觉得还可以将这个成果扩大化。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

    目前这个情况,这知青下乡已经成了大趋势了。每家每户年轻人都要下乡,以后来他们这地方的人估计不少。也不知道他们要在这里劳作多少年。总不能真让他们就只开荒,把学到的知识都扔一边了。这太可惜了。

    而且除了这些外地青年,那些本地青年也是应该得到培养的。以前是没这个资源,这边识字的人就不多,更何况是高级知识分子呢。现在有了,那就为兵团的人创造学习的环境。

    事实证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啊。教育还是很重要。

    大学不招生了,就以工厂的名义开培训学校,开夜校都行。为边疆地区多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所以只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就往这边调动。与其让他们在其他地方荒废了时间,还不如来这边发光发热。

    这一提议,自然得到了已经尝到甜头,看到了成果的众人支持。

    连严军长也是没说什么。

    原本建设兵团带着一群年轻娃娃们开荒的,如今这开荒工作也办起来了,还办得有声有色,其他事业也没闲着。

    总而言之,他们这建设兵团的建设大业可真是干得红红火火了。

    ……

    天气渐暖,又一批年轻人离开了亲人,响应号召下乡支援建设。

    往边疆的人是非常多的。

    大家坐在火车上面,开始畅想未来。但是也有人心里有些担心。

    下乡活动从去年才开始的,已经有一批人下乡了,也开始和家里人写信,说起自己在乡下的生活。

    有些人倒是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但是也有人说起来自己的迷茫。

    下乡的时候,已经想着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帮助农村建设了,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压根做不了什么。他们只能跟着老乡种地。

    甚至有些人因为无法适应劳作,所以还给老乡拖后腿了。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