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当皇帝_第58章 绸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8章 绸缪 (第1/3页)

    怎么才能扩大影响,给自己加分?

    书房中,赵竑从桌上一大堆军器所借来的书籍中抬起头来,盯着眼前的《武经总要》一书,却魂飞天外,怎么也看不进去。

    细细想来,无非是频频在“媒体”上曝光,经常上“热搜”,立人设,炒话题等等。

    但观众不是傻子,博人眼球,很有可能引起反感。

    就如徐良所说,士林之中,还需要真真正正的作品说话。

    著书立说,还要能跟上时代,引起士……林的共鸣。

    文风浓厚的南宋,一套诗词选集,或许真可以扬名立万,名动临安城。

    除了诗词,士民人人关心的边事,最能打动人心。

    诗词还好说,把脑子里南宋以后的名家经典过一遍,总能弄个十几首二十首出来。至于边事,南宋这个时代,大争之世,一桌麻将,蒙古是主导,西夏、金国、南宋这三个陪衬,蒙古便是书中应该围绕的重点。

    也许不需要出书,只需要在小报上来上几篇连载,再搞个几场演讲,就可以声名远扬了。

    大宋立国,宋太祖赵匡胤有鉴于五代十国的乱局,确立“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武将被打压,士大夫一家独大,直接导致北宋军事实力大幅下降。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皇帝仍然固守“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遇到战事,士大夫们大都是主和,以至于有绍兴和议、嘉定和议等等,无不是丧权辱国,南宋积重难返,颓势难以挽回。

    北宋灭亡,前车之鉴不远,南宋战争频发,但“以文制武”的治国方略,却贯穿大宋南北两代,未曾改变。其国策之错误,乃是根本。

    而此时,大宋王朝面对的,是一个比女真人更具杀伤力和破坏力的蒙古帝国。其战争机器之完美,有“上帝之鞭”之称,犹如死神的镰刀。以江南之富庶,以蒙古铁骑之无坚不摧,其南下攻宋,只在数年之间。

    南宋一味的崇尚理学,以为“修身齐家”,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以为人人“正心诚意”,天下就会大治,不屑于政事,不谈如何拯救国家,无任何切实可行的治国措施。

    平时袖手谈心性,事急一死报君王。

    实干兴邦,清谈误国。后面四个字,说的就是南宋后期这些“理学”治国的士大夫们吧。

    南宋后期,理学为官方学说,士人高谈义理,讳言事功,以义理交汇而成的理想国,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施政救国措施,难怪南宋会被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直至最后灭亡。

    国策与时代向背,治国的士大夫与时代向背,即便是再怎么有钱,身体不行,迟早被小偷和强盗抢去。

    当然,这些国策以及官僚阶级的大事,赵竑无法应对,也不能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反对言论。否则,他就是和全体士大夫阶层作对,只会死的更快。

    当然,尽管有800年的眼光和见识,但赵竑知道,自己只是纸上谈兵,要写一些“警世”、“危机论”的东西,还需要更深的了解,有当事人更佳。

    调一些和蒙古人交过战的将士,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之所以选择蒙古,也是因为,仅仅是几年后,双方就会发生战事。把蒙古铁骑的威胁公之于众,相信总会有人觉醒,总会有积极的一面。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能赢得声望,让他起死回生的声望。

    绞尽脑汁,赵竑想起了后世他曾看过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丛书来。唐宋两朝他最喜欢,对元灭南宋的战略战术,也是有部分记忆。

    著书立说,无比严谨。还要“采访”一些同时代的人,才更具真实性。

    赵竑趴在书桌上,思索着写了起来。

    “殿下在书房里,任何人不能进去!”

    李唐的声音从外面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