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银狐_第十一章 心理学大师贾文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心理学大师贾文和 (第4/4页)

生真乃高士也,主公大军压境,威慑于他,他会想,这是主公携大军在威胁,逼迫他不敢妄动。然后主公再邀请孙权共击合肥,孙权又会想,这是主公在逼着他与曹操打仗,好令他无暇进攻荆州。”

    “不错。”

    贾诩笑道:“此时主公再把荆南的兵马撤至江陵防守,荆南只留下数千至万余郡卒。再过些时日,又装成关中战事吃紧,江陵半数兵马都往江州去,江陵留下个一两万人,晓卿再勐攻武关,这样荆州就步步空虚,孙权才不会起疑心。”

    “到时候孙权就会以为他的敌人只有江夏水军了?再加上我逼迫他与曹操打仗,就会觉得我方真的空虚,只是在装腔作势,欺瞒于他,从而开始思索谋夺荆州之事。”

    刘备醒悟过来。

    “是的。”

    贾诩与法正对视一眼,都笑了起来。

    之前荆州大军二十万,其中主力军队十三万,郡兵七万。

    这十三万中,五万沉晨军,五万江夏水军以及两万刘磐军和一万沙摩柯的五溪蛮人。

    郡兵七万分散诸郡,其中荆北南阳郡、章陵郡、南郡、江夏郡、西陵郡就占了大头,驻扎了约四五万人。

    而荆南则只有两万刘磐军为主力战兵驻扎在长沙郡,除借给孙权的桂阳郡以外,其余零陵郡、武陵郡、沅陵郡和衡阳郡四郡分别布置了数千郡兵。

    贾诩的意思很简单。

    如果立即把这些兵马全都抽调走,说是要去北上援助韩遂马超,然后把一个空壳子荆州摆在孙权面前,孙权会怎么想?

    他会想,刘备啥意思?

    忽然露个空的荆州给我?

    肯定是故意露破绽,兵马都埋伏在江州。

    咱不上当,坚决不出兵。

    这是很多智谋之士都会怀疑的点。

    历史上赵云设空营计,曹操就上当了。

    西晋学者郭冲写《条亮五事》记载了诸葛亮空城计,司马懿也上当了。

    连他们都怀疑,孙权又不是个无脑莽夫,怎么可能不疑有他?

    所以空城计肯定不能用。

    因为刘备集团需要的不是孙权中计,而是孙权不中计。

    只有孙权不中计,觉得荆州真空虚了,他才会出兵,给刘备消灭江东的借口。

    那怎么办才能让孙权不中计呢?

    贾诩的计策是装纸老虎!

    首先是刘备带大军过去,在孙权面前大秀肌肉,意思是我刘备兵强马壮,小老弟你给我老实点。

    然后刘备再逼着孙权去打合肥城,就像是在逼着孙权纳投名状一样。

    等到炫耀了武力,最后再一步一步把荆州的兵马撤到益州去,同时还要隐蔽行动,故作并没有调动兵马,要装成荆州依旧有很多兵马的样子。

    这样孙权就会想。

    刘备带大军过来耀武扬威,实则是因为主力要去西川出关中与曹操决战,荆州空虚,这才过来逼迫他,想要威慑自己让自己不敢在荆州空虚的时候轻举妄动。

    带大军过来是,逼着他去打合肥也是,所以刘备其实就是个纸老虎,一直在装腔作势而已。

    这样只需要让孙权知道刘备的兵马明面上没有动,实则都已经去了西川,荆州剩余的兵马已经很少了这个消息,那么孙权自然就会开始有别的想法。

    而刘备明面上遮遮掩掩,自然也就会成为刘备在虚张声势的理由,孙权这个时候要再不趁机攻打荆州,那等刘备打完了关中之战,未来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此时不动手,何时动手?

    所以贾诩的计策就是一步一步引诱孙权来打,乃是一招引蛇出洞的计策。

    “只是还请主公要有心理准备。”

    贾诩最后说道:“此战对于孙权来说,亦是生死存亡之战。虽然老朽以为孙权却有吞并荆州的野心,但他要下定决心,也不会那么容易。除了孙夫人以外,必然还会派大量斥候查探荆州兵马虚实,甚至还会派人前往关中了解战局情况,所以此战可能会旷日持久。”

    “是的,而且晓卿说过,这可能是曹操设下的杀招,孙权也可能会跟曹操媾和,从曹操那里了解我们的情况。”

    法正也道:“因而我们也不能立即把兵马撤去,可以开始先走几万人,再看关中西凉战事来决定增兵,甚至若是关中战事有些起色,还可以再撤一些兵马回荆州,如此才能让孙权觉得坐实了荆州空虚之事。”

    “唔.....”

    刘备沉吟片刻,点点头道:“善,那就依照先生之言来行事,公右,你即刻亲往江东为使者,表明我要与孙权会盟之事。”

    “唯。”

    孙乾应下,他之所以跟随刘备从巴蜀过来,就是因为他屡次出使江东,早已经熟门熟路。

    当下刘备就打算与孙权会盟,商议让孙权攻打合肥的事情。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