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韵_第十九章 身化泥土满地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身化泥土满地香 (第1/2页)

    第十九章身化泥土满地香

    一

    武强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妻子陈淑英人好、能干,家虽贫穷,可妻子勤奋节俭,在夫妇二人齐心努力下,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不愁吃喝。就在夫妇二人为自家能有温饱而喜庆时,不测垂天而降。那是一年的夏季。雨后,园地新草萌生。陈淑英看满园新草长势迅猛,自己顶着烈日在园地拔草除荒。突然,在一片蛙声中夹杂着惊恐急促的呼救声。她侧耳静听,呼声稚嫩、声声告急、声声催人、声声撕心:“救命呀,救命呀!”这呼救似远非远,似近非近,她四处寻声,却不见人的踪影。这是哪里传出的呼救声?她分辨不清。求救、告急声声急促容不得她半点思考懈怠,她四处寻觅,对似远非远,似近非近的声音不停地转悠捕捉并立足静听分辨。对,她捕捉到了声音的方位,这声音不是来自其它方位,而是来自前方。确立了方位径直跑去。而展现眼前是一口土井,“救命呀,救命呀!”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听得真切,而这真切的声音就来自井里。她走到井边立即俯下身子探头下望,触目惊心的一幕闯入眼帘。一个男孩漂浮在水面正在挣扎连连呼喊:“救命呀,救命呀!”声声悲凄,声声惊悚。她看着渴望救助的男孩心急如焚。心想:“施救落井男孩没有救助工具是万万不行的。工具?这哪里有什么工具?到村子求救是远水不解近渴,是笨招,是会导致孩子必死无疑的,我要尽快想办法救助孩子,不然,孩子生命危在旦夕。可又有什么好办法呢?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木棒。对,木棒可以救助孩子。”她立即四下张望寻找木棒。

    一个园地,哪里有可救助孩子的木棒?没有,自己犯了难。想喊人,四野静悄悄。跑回家求救再次浮现脑海?不行,来不及,自己又否定了这一想法。她正无奈,发现身边的豆角架。于是,她迅速拔下几根豆角架跑到井边对男孩进行施救。她趴在井沿顺下架柴,而后安慰孩子说:“不要慌,双手拽住架柴,我拽你上来。”

    小男孩看到了希望,他按照救助者的嘱咐迅速拽住架柴,脚蹬井壁慢慢地被拽离了水面。她正小心翼翼地施救,只听“扑通”一声,小男孩落入井底。对于自己救助的失败顿感惊慌并火冒三丈,更是焦急万分,她恨自己笨拙,恨自己救人不成倒把男孩推向绝境。自己内心深感自责说:“罪孽呀,罪孽!自己怎么这么笨?怎么没脑子?怎么不知架柴是糟的?是禁不住拉拽的?”自己自责不知如何是好,而后大喝自己说:“你还在自责?还不快救助男孩!对,我要不失时机快速救助男孩。不然,男孩危在旦夕。”怎么办?只有亲入井水救人。这一想法的萌生促使她迅速察看水井周壁,她看到啦,在自己的对面井壁有挖井人特意留下的层层壁洞,如同层层台阶。她绕过去,双臂张开,双手用力撑住井壁,脚踏壁洞,小心翼翼地下到井底。

    此时,男孩正在自救,他落入井底,又迅速浮出水面。此时,对这大难逢生的希望他不能放弃,自己为了求生不停地搏动。她看男孩在自救,自己屏住呼吸,立即抱住男孩,迅速托起,男孩由于自己挣扎已经筋疲力尽,但他还是极尽自己的体能配合施救者。她把男孩抱住举起,企图让男孩攀爬井壁。可因男孩体力不支一次一次都以失败告终。男孩无法攀爬,情况万分危急。陈淑英在这关键时刻,自我安慰,自我鼓励说:“你一定要冷静,一定要沉着,不能再出现任何意外和不测,胜负在此一搏。”她自我提醒,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心绪也渐渐趋于平静。此时平静的心使她灵机一动说:“二毛,你手扶井壁,我托住你,你双脚慢慢登上我的肩膀,这样你能攀爬上去。”于是,二毛手扶井壁,双脚慢慢登到她的肩膀。而后,她又用双手托起二毛的双脚,颤巍巍慢悠悠地托举他,惊恐的二毛小心翼翼地终于攀上井壁,二毛得救啦!

    二毛惊恐地趴在井沿,看着救助自己的陈淑英姨母企图助力,企图拉拽她。陈淑英看着二毛说:“你已经无力,千万不要拽我,你若拽我是很危险的。”陈淑英制止了二毛,可她自己几次攀爬井壁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力竭。在她竭尽全力再次双脚登井壁企图攀爬时,只听“扑通”一声落入井底。她再也没有从井底爬起来。二毛看着井水,看着“扑通”一声高高扬起的水柱和泛起的水波又转瞬趋于平静。他双眼凝视趋于平静的井水,他期盼姨母能从井底浮出水面或站立起来。可是,他没有,他没有看到所期盼的结果。他哭了,他“哇哇”大哭。边哭边喊:“姨母,姨母……”姨母再也没有回声,而是静静躺在井底。

    二

    这时,午饭不归的二毛妈妈正焦急地四处寻找他。寻找他玩遍的所有去处都没能看到他的踪影,和他一起玩的小四告诉二毛妈妈,说二毛在园地的水井扎蛤蟆那。妈妈一听,吓得惊慌失措直奔园地跑去。随之儿子的哭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