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年囤粮记 第135节 (第1/2页)
王宝兴在路上听木槿说过很多靠近城镇的好处,加上车队里家家户户都有上百两银子傍身,所以倒能够搏上一把。 靠近明州城的话,子孙后代想要读书科举也更加便利。 这点是王宝兴的私心。 他自己科举考了半辈子,头发花白还只是个童生,两个儿子没有读书的天赋,但他孙子机灵啊。 如果在明州城外的村落里安家,送孙子去城里的书塾读书总不至于太过艰难,他再活长点,说不准还能看到孙子考取功名呢。 王宝兴思虑过后,说:“还望官爷替我美言几句,最好离明州近些。” 明州城城里肯定不会让灾民落户,他们要想安顿,只能在明州城外的村子或者小镇上。 郑把总知道王宝兴的意思,他直接带着王宝兴去找判官。 对于判官来说,分到哪里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 而且好多灾民为了能多得到点土地,并不介意被分到更远点的地方。 王宝兴将二虎子爹给他的人参悄悄塞给判官,他明白自己和族人们的命运就掌握在对方的手里。 人参多生长在北方,南方格外稀少,所以价格更为昂贵。 而且二虎子爹给的人参个头很大,若卖出去,得有上百两银子。 文官或者勋贵对这玩意更稀罕,不管自己用还是拿去官场上做人情都成,所以倒对判官的胃口。 “我和族人们一路扶持走了上万里路才来到明州,实在不忍分离,还望大人能够……” 他后面没有明说,但对方浸淫官场数年,哪会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他摸摸刚得来的人参,思虑良久。 王宝兴屏声凝气,在那里担惊受怕。 在人员流动不大的乡土宗族社会,人人都明白抱团取暖的重要性,作为外来户很容易受到欺负。 就算人家没有光明正大欺负你,但遇见难事,总归有独木难支的时候。 以前在王家村,以王氏族人为主,村里的郑家刘家皆在百年前或者几十年前迁过来,花费数年才勉强融入王家村,如此可想而知被单独分到村子里会有多么艰难。 车队里很多人习惯了彼此扶持,哪怕中间会吵架、会有摩擦,他们也愿意跟原本熟悉的人一块。 所有人都在注意族长和判官那头的动静。 有人双手合十:“老天保佑,保佑俺们分到一处去吧。” 别的灾民不在乎被分到哪里,有的甚至举族逃难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只消跟官爷提上嘴,自己想跟族人分到一处,官爷就会满足他,因为就那三五个人不怕他们掀起风浪。 王家村车队却不同,男同老少加起来快一百六十人,人数着实不算少。 很多人想着,只要不让他和族人们分开,即使土地差点也没事,他可不想被当外来户排斥。 就在王宝兴觉得判官要拒绝自己时,对方终于发话:“如此,你们便去织女镇吧。” 织女镇处于明州城外,距离明州城只有几十里地,通行倒算便利。 镇上有五十来户人家,人口是车队的三倍往上,也不用担心这群外乡人会欺侮织女镇的原住民。 王宝兴不晓得织女镇情形如何,郑把总却知道那里的情况。 织女镇民风淳朴、距离明州城的距离极近,倒算个好去处, 见相熟的郑把总对自己点头,王宝兴终于放心,然后再三向判官致谢。 两千个灾民分成十几批被官兵们带走。 郑把总道:“我便不随你们去织女镇了,老翁你一路保重。” 王宝兴躬身行礼:“若没有官爷您的护佑,我们路上只管会遇见更多艰难,我和族人们皆感念您的大恩大德,等我们安下家来,还望官爷能够赏脸来寒舍吃席。” “有机会的话,我定要去叨扰你们。” 几十日的相处足够看清对方为人如何,郑把总觉得眼前老翁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即使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明州,只要活的够久,照样能攒下不少家业。 郑把总的儿女皆在明州,他明白和这样的人结交没有坏处,倒愿意给王宝兴几分面子。 明州城周边只留下三百人,他们去了织女镇,另外一百余人被分派到其他的村子和镇里去。 听负责押送他们的兵丁私语说分到古亭村的人有福啦。 古亭村在三年前遭遇倭寇劫杀,村里大半人死去,现在仅余下二十来人罢了,去古亭村的灾民不光能有肥沃的土地耕种,还不用因为势单力孤受人欺凌,果真是个好去处。 明代中后期,即为日-本的战国时代,由于战乱四起,当时倭国国内经济受创,一部分武士便来到东南沿海进行劫掠,因为他们属于流窜作案,所以常常出现整个村镇被杀光的惨状。 富庶的古亭村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说话的功夫,他们居然已经抵达织女镇的地界。 木槿看着路边田地里的桑树,心想织女镇这个名字当真贴切。 周边山脉颇多,里面或整齐或零散地种植了许多桑树和茶树,这是他们在西北从未见到的景象。 “往后俺们说不准就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