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_102 赋税一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2 赋税一说 (第1/2页)

    要想说服他,还是要从小入手,让他认识到商业的好处、优势,他才会明白,他抑制商业的做法是何等地错误,他对商业的认知是何等地浅薄!

    这么想着,张一凡便转变思路,看向朱元璋说道:“父皇,我能先问个问题么?”

    朱元璋一听,就知道他有什么道理想说,便感兴趣地说道:“你且问!”

    得到允许,张一凡便问道:“不知道父皇以为,做买卖这种事情,对于朝廷可有好处?”

    听到这话,胡惟庸却是笑了:“除了朝廷收到商税之外,还能有何好处?”

    朱元璋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就在这洪武九年的时候,莒州日照知县马亮,擅长于督运,山西汾州平遥主簿成乐能善于筹办商务,全都注于上考,也就是吏部对他们的考核为优秀。

    结果这个考核结果到了朱元璋同学这里之后,他竟然说:“令佐之职,在抚安百姓,岂以督趣恢办为能邪!官司之考非是。”

    随后,朱元璋命令移文吏部,对其严加斥责。

    但是此时,基于他对张一凡的了解,朱元璋估计张一凡有其他道理想说。这也就是他女婿,他的容忍度很高,便不说话,只是看着张一凡,看他怎么说?

    只听张一凡看着胡惟庸,严肃地说道:“就比如我柳家村和隔壁的黄家村好了,柳家村以种田为生,黄家村以纺织为主……”

    说到这里,他看到胡惟庸似乎想说话的样子,便立刻强调一句道:“注意,我这里只是举個例子。”

    胡惟庸听了,便没有了开口的意思。

    于是,张一凡便继续说道:“如果说,柳家村种出来的粮食,只能自己吃。那只要是自己够吃,柳家村村民去种粮食的积极性就不会再高,因为种多了也没用啊!”

    “同样的道理,黄家村这边,纺织出来的衣物自己穿,那每个人都有的穿之后,他们再纺织更多的衣物就不会很积极,同样道理,衣物多了没用!”

    说到这里,张一凡提高了声音,强调道:“如果有商人把柳家村多余的粮食收购了,那柳家村这边,因为种多了的粮食能卖钱,那他们就会种更多的粮食来卖钱。这么一来,可能柳家村原本一年只种出一百石粮食,可因为多出来的粮食能卖钱,就有可能变成一年种出了两百石粮食。这么一来,柳家村的粮食产量不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样的道理,黄家村的纺织,也会因为有商人的收购,让他们提高纺织能力,会有更多的衣物做出来。”

    说到这里,张一凡转头看向朱元璋,恳切地说道:“商人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低买高卖,似乎是奸商,不劳作而赚取了别人的钱。可是,他们其实是起到了一个货物流通的作用,能让粮食和衣物的产量大大增加,并且运送到那些需要粮食和衣物的地方去!这就是除了可以收商人税收之外的商人作用!”

    这个例子,虽然有点费口舌,但是胜在浅显易懂。就算是再笨的人,也能明白商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更不用说,不管是胡惟庸还是朱元璋,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杰,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听不懂。

    只是他们由于时代的局限,对于商品流通并没有做研究。甚至他们是站在了百姓的角度,觉得百姓手中的东西被商人低价收购,然后高价卖掉,赚得是百姓钱的思路。

    此时,胡惟庸虽然对张一凡有意见,可听完了他的这番解释之后,不由得也沉默了,没有想方设法地想驳倒张一凡。

    而朱元璋,则也陷入了沉思。

    张一凡见此,便继续说道:“所以说,做买卖的商人,不管是那里,都有存在的必要。囤积奇居,恶意压价或者恶意抬价等行为,朝廷要打击;但是,对于正常的买卖,朝廷不但不能打击,最好还要鼓励。如此一来,货物流通,去了货物该去的地方不说,还能刺激百姓做出更多的货物,而朝廷也能从中收到更多的商税!”

    “不对,这里有不对的地方!”朱元璋听到这话,还是皱着眉头摇头道,“如果朝廷多收了税,那这个税的钱,那些奸商不可能自己承担,会提高价格卖给百姓,最终受苦的依旧是百姓!”

    “……”张一凡一听,顿时无语。

    朱元璋的这种观点,一听起来的时候,好像确实有道理。但是,至少在张一凡看来,肯定是不对的。

    “陛下所言极是!”胡惟庸这时候拍了朱元璋一记马屁道,“陛下爱民如子,岂会忍心加重百姓负担?”

    张一凡一听,立刻反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