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_99 悄无声息的锦衣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9 悄无声息的锦衣卫 (第1/2页)

    第一个真正的驸马都尉赐爵,自然也是非常受人关注的。

    按照前面两个“冒牌”的驸马都尉(其实就是朱元璋的侄女婿)赐爵惯例,圣旨中要说明某某某有什么功劳,所以选他当了驸马云云。

    而前两個驸马都尉,好歹还是军中之人,都是带兵的,甚至是一卫的指挥使。

    因此,在赐爵的圣旨中,就可以吹一顿军功。

    也是如此,京师上下这次的关注点,就是这个张一凡的赐爵旨意会怎么写?难不成是说他写词写得好?

    真要只是这么一个理由的话,说真的,好多人不服气的。

    开国之初,人才济济,都能打下偌大一个江山,何以就一个写词写得好的能一步登天,享受荣华富贵?

    虽然他们没法改变皇帝点女婿的决定,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吃个瓜,鄙视一下这个驸马都尉,从心里战胜这个驸马都尉。

    特别是那些因为张一凡突然胜出,让绝大部分下注的人损失惨重,很自然地,他们就是最不服气的。

    在张一凡进宫去受封之时,所有的目光也都关注在这个事情上了。

    ……………………

    武英殿内,朱元璋高坐龙椅,张一凡跪伏阶下,一名太监在用特有的嗓音,抑扬顿挫地宣旨。

    朱家的人,当然也是在的,包括太子朱标在内的一众已经成年的藩王。另外一边,才站着几个文武重臣。

    这其中,太师李善长并没有借故避开,参与了这个赐爵仪式。

    他已经听说蓝玉和张一凡有过冲突的事情,更知道外面有很多人对张一凡不服气,对此,自然是幸灾乐祸的。

    当然了,表面上,他肯定是不会表露出来的。

    对于皇帝会以什么成绩为理由,宣布张一凡为驸马都尉,他也是在听着。虽然他已经打定主意不会直接去面对。但是不妨碍他传递消息去外面,自然有的是人会有怨气。

    结果他听着听着,顿时面露惊讶之色,就盯着张一凡的后背,一脸地不可思议。

    原来这个小子,竟然还有这些功绩?

    很显然,这份旨意出乎他的意料了。

    朱元璋在这份旨意上,直接给张一凡背书了几个功绩。

    第一个,救噎张氏之法,行之有效,可救人,亦可自救,责令各州府县广而推之,务必保证大明百姓人人皆会。

    第二个,京师城内三个月,靠张氏生育钳,救下了十一个难产产妇,至少将近一半的难产产妇转危为安。朱元璋同样责令各州府县所有稳婆必须能熟练掌握张氏生育钳使用之法。

    第三,据张一凡之提议,军中喝烧开之水后,非战损大为减少,朱元璋责令全国各军务必照此执行,民间亦可推而广之。

    第四,就是张一凡献上了国宝水泥之功了。

    在这四个功绩中,李善长只是知道第四个而已,其中第一和第二个是东宫那边,准确地说,是太子妃总结出来之后由太子朱标上奏御前核实。

    第三点是燕王朱棣在他的军中实施之后,把结果报给了朱元璋,引起朱元璋重视,最终有了这个决定。

    这些功绩,听起来好像一点都不惊天动地,也没有热血沸腾,但是,以朱元璋和李善长这样的人物,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功劳甚至比起那些攻城略地的功劳,都不逊色,或者可以说要超过好多。

    毕竟攻城略地这种战功,就这开国之初来说,谁手里没有?并且这些功劳也只是影响一时而已。

    而张一凡的这些功劳,那是人人都可能受惠,子孙都能受惠,谁不感恩?

    就算只讲军中好了,光是能减少非战损的损失,对带兵将领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

    至于文学方面,圣旨中也提了,但是并没有提那首词,而是提及《弟子规》。朱元璋同样下旨,《弟子规》成为社学启蒙之必读书籍。

    这一条的影响,就远非什么诗词歌赋能比的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一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将是所有大明读书人的启蒙恩师。

    这是多少大儒都不可能做到,也是多少大儒都梦寐以求的:自己的诗词文章能成为天下典范!

    李善长听了圣旨中介绍张一凡的功绩之后,他忽然就觉得,亏了他提高了驸马都尉的待遇,要不然,驸马都尉可能都会委屈了张一凡。

    他牵头商议驸马都尉的地位时,是刻意拔高,礼部尚书等人都觉得过了,只是碍于他这个太师的坚持,才不得不同意。

    原本李善长以为,朱元璋对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