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 (第4/6页)
够,暂且不说。 只是移山、换心还有孔子那个明显都是寓言。 他写的夸父逐日,就是典型的包含思想感情的那种,是他加了主观的。 但是山海经不是,山海经用冷漠的文字,淡淡地陈述了夸父的事。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山海经·大荒北经》写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是山海经,这里却提到了夸父心里的目的性,他想抓太阳。 对比列子的汤问,我可以断言,大荒北经的这句话,是伪作。或者说,是刘歆在整理时,把列子的这个说法,擅自加进了这一经中。 理由有二,第一,重复了。海外北经精简至极,没有主观评论。到了大荒北经,同一件事,出现了‘不量力’、‘欲追日景’这种主观评论。 第二,出现的这种主观评论,跟列子汤问一模一样,属于纯抄袭。 列子汤问,整篇都是经典,充满了原创性,怎么会几乎不差地抄袭山海经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列子先写,当时山海经还没成书,后人看到列子这个故事,加进了山海经呢? 在我看来,没可能。 至少先秦时期,山海经真正的作者,没有这么做。 因为海外北经,那理智不加载丝毫主观的,对同一件事的描述摆在那。绝不是有人看了列子带有主观文字的故事后,会去写出来的东西。 只有看了理智的文字,再去联想复杂的主观故事。 不可能看了复杂的主观故事,写下来了,然后又在另一经写下理智冷静的说辞。 我始终相信,在真正版本的山海经里,那些后世夸父逐日神话中,所描写的种种细节和思想感情,统统不存在! 是后人,把本来不是神话的东西,加以神话了。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丰满了这短短一句话的记载。 而列子这位寓言家,就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他调侃了孔子,调侃了扁鹊,狂黑宋人、杞人,不介意再黑一下夸父的智商。 现今广为流传的,我们所熟知的夸父逐日神话,都源于列子的寓言,源于列子有目的性的,教育人的说法。 而非山海经的真实记载。 山海经的真实记载,只有非常简单的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基本上不用翻译,初中生都看得懂。其中‘逐走’是赛跑的意思,或者说追着跑的意思。邓林就是桃林。 所以不掺杂任何情绪地翻译一下,那就是:夸父追着太阳走,太阳落山;口渴了,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向北去喝大湖的水。还没到,半路上渴死了。手杖掉下来,化为桃林。 何等平淡的文字,山海经的记载其实都是如实记录,极少想象发挥。 只是表达方式限于词汇量,很模糊,所以很容易误解。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山海经的作者,至少是写这句话的作者,他是了解整部山海经所表达内容的。 他至少,没有像列子那样,也没有像《大荒北经》里那句话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夸父。 少了几个字,少了主观思想,宽泛地看,这不还是跟神话一样吗? 实则不然,首先神话说他追到了太阳的地方,然而那不现实。 原文只写了‘入日’,这可不是进入太阳的意思,他要进入太阳了,上哪喝黄河、渭水去?难不成黄河在太阳里? ‘入日’指的是时间。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了晚上的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阳来了的意思,也就是到了白天。 山海经从没写夸父口渴是因为太阳,也没有写太阳有多晒,更没有写夸父把水河干。 如果把第一句‘与日逐走’去掉,直接夸父入日,渴,欲得饮……也是可以的。 列子一样可以从中联想出:哇,夸父进入太阳了,然后好渴,想喝水…… 但是山海经没那么写,因为山海经从来就没想说夸父进入太阳这种不可能的事。 整个后面的行为,就和太阳没有关系。 与日逐走是表示夸父往西边走,入日则是到了晚上。 可能有人要说:为什么要说‘与日逐走’呢?不直接写往西走呢? 很简单,它包含巨大的信息量。 与日逐走,不光表达了方向,还表达了时间,也就是‘白天走’! 晚上没有太阳,怎么逐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