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_第1528章 烧死他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28章 烧死他们 (第1/2页)

    对于这位脸上抑郁的犹如连吃几坨热呼呼盘旋着的土黄色玩意儿的日本陆军少将来说,不是世道真的就坏到完蛋了,而是,他得好好想想这一仗后面该怎么打。

    今日凌晨,中国军队动用了不知道多少兵力,统一装备着可持续连发的近程火器和位于前线的上千帝国皇军在黑暗中短兵相接,双方交战时间超过1个多小时,最终他不得不下令撤退。

    但最终,位于前线的6个步兵中队和仓城中的一个步兵中队能撤到本阵阵地上的,经过清点,竟然堪堪只够一半,也就是说,7个步兵中队1400号人,不少于700人还在那片可怕的废墟中,不是已经向天皇陛下效忠,就是还不知道在那个地方猫着。

    因为这个原因,他甚至不敢动用师团的炮群对躲在那些民居中发动进攻的可恶中国人发动炮击报复,那样做的结果,或许会让很多本来没死还在坚持作战的帝国勇士可就真死了,废墟中一直没有停过的枪声和爆炸声就是证明,虽然声音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微弱。

    坂井德太郎这点儿倒是没想错,黑夜中虽然日军打出了撤退的信号弹,所有的日军疯狂的向后撤退,可依旧还是有不少日军步兵因为迷路或者是被中国士兵盯上,不得不躲入房屋中据守而失去了撤退的机会。

    只是,晨曦的阴暗中,望远镜里不断暴露出的火光是怎么回事?中国人自己在烧房子?中国人这又玩的什么花招?日本陆军少将的思维有些凝固,明显是脑子有些不够用了。

    的确,中国军人在黎明到来之前,开始点火玩了。不过,也是被迫的。

    其实,也并不能说日军在这个晚上完全就是大败亏输,哪怕他们只逃回了来一半的人马,刚刚攻占都还在到处挖坑找人的仓城也丢了,还被人痛揍了一顿丢了七八十号日军步兵的命。

    利用夜色掩护攻击他们的中国军队日子其实也不好过,战局也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就像是想得好好的一锅蛋炒饭却变成了一锅夹生饭,日子好过可是出了鬼了。

    黑夜虽然成了中国军队最有力的保护但同时也成为他们追击日寇的阻碍。在这样的环境下作战,同样是43军的第一次,经验匮乏的他们同样因为怕误击战友不敢随意开枪,加之战线过长,不足400人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将整片区域都守住,超过一半的日军终究还是溜了。

    说实话,如果等到天亮,别看手枪营官兵们的花机关和驳壳枪火力很凶猛,但日军一旦发现对方兵力不过是两个步兵连的兵力,加之他们还有战壕和轻重机枪及掷弹筒,那一旦对射起来,别说把日军赶跑,他们能不能脱身还是个未知数。

    但关键是,日军不知道,包括他们的少将指挥官,都无法相信中国人派出这么点儿人就敢和他们超过一个步兵大队的兵力叫板,他们宁愿相信中国人这是要玩儿命。

    日本人如果全部跑了倒也罢了,手枪营装备的不是花机关就是驳壳枪,论单兵火力绝对是占优的,加上地形熟悉,日军在民居和弄堂里和手枪营官兵对射绝对被打出翔。

    可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晚上的,真以为犬牙交错的双方不停的大打出手呢?其实,大量的时间,是用于寻找敌人并辨别敌我,然后再开打,直接击毙的日军并不多,打了半天能击毙个两三百就很不错了,没能回归本阵的大约700日军其实最少还有三四百在废墟和民居的旮旯里猫着呢!

    可别以为日军主力溃败了这帮家伙就失去了反抗能力。

    被日军内部誉为“黑色的皮肤鲜红的血”的第六师团日军步兵在这个无比绝望的夜间终究是表现出了“地表最强师团”的风范,估计也是知道,他们在金山卫干的那些事传入了松江,放弃抵抗就意味着死亡,滞留在废墟中无法逃走的日军步兵都顽固的像块石头,拼死反抗。

    如果有一个小分队,那他们就会以两三栋房子为一个阵地,互为犄角依靠互相支援,如果有一挺轻机枪和一具掷弹筒,那更是不得了,没有重武器,除非是付出大量伤亡,否则很难将他们的阵地攻克。

    就算没有一个小分队,就五六个人或三四个人,那他们也会凭险据守。日军步兵装备的三八大盖火力值很渣,但日军步兵的枪法的确很准,尤其是在这种近距离他们又藏在黑暗中的对射中,被他们来一枪,不死也是伤。

    甚至就算是一个人,也极为让人头疼,他们躲在黑暗的角落中,哪怕就是干掉一个中国士兵,他们也是赚了,相对于前面的两种情况,后者其实更令中方的基层指挥官们痛苦,当你连续死伤好几个冲进去,却发现连本都保不住。几个换一个,实在是太划不来了。

    也就是说,打跑了日军主力,这些留下的小鱼小虾却成了个大麻烦。就和先前日军人多保安团士兵少一样,人多的打人少自然兵力占优,可是,想搞死别人,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