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江湖诡事 (第1/2页)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我们登上了苏东坡《石钟山记》一文中提及的千古奇音石钟山,看到了江湖两色的奇妙景观,听到了“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石钟声。 我们站在平台上,听着石钟声有节奏地在耳边响起,不急不缓,钟声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 眼看天色渐渐暗下来,店小二带我们回客栈。 我们边走边问店小二:这个小镇叫名字? 店小二说:这个镇叫双钟镇,隶属湖品巡检司。 我想起了鄱阳湖出了名的“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景观。 我问店小二:鄱阳湖枯水期是怎样的情形? 店小二说:枯水期,水少就不能行大船,涸水,湖底现出来时,就不能行船。 我的脑海中,总记得新闻里讲鄱阳湖枯水期,成为了一个大草原,人们行走在半米高的草海中,惊起一群飞鸟的情形。 我就问:不能行船,那么人们能在湖底随便行走么? 店小二说:枯水期不是一枯就到底的,先从少水开始,水少尚能载轻舟,还可用轻舟运送货物;到了水不能载舟时,湖底又满布淤泥,人很难在上面行走的。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那么怎么办呢? 店小二说:人们在枯水期,抓紧时间想办法在湖上建造设施,便于人们往来。例如在我们双钟镇的另一边,也是在鄱阳湖畔的徐家岭,有一个地方河流较平缓、狭窄;自宋朝开始,人们就在那里打下马桩,水涸时,用两树绑在一起作桥板;而水涨时,人们就在两岸放置小木船,就在两边堤岸架设引绳,人们用小木船装载人和货,自拉着绳索过河;这个地方被叫作劳家渡。 萧遥剑听了就问道:为什么叫作劳家渡?是岸边地方是劳家的吗? 店小二说:非也!是当地一个叫劳伯贤的人,最先在这个地方,办义渡,人们为感念他,一直把这个地方叫作劳家渡。 我想起了现代时,在湖口附近发现的明代五孔桥,就问店小二:湖口的五孔桥在什么地方? 店小二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说:小兄弟,湖口附近没有五孔桥。 我呆了一呆,心想,原来明代洪武年间,五孔桥还未建成啊! 店小二接着又说:现在到了明代,彭蠡驿在劳家渡配置了19只站船,不过仅限官差向驿站申请使用;他们用船时,驿站才派人把船驶到劳家渡。 我们听了,纷纷感叹民生之艰难,也因此明白为什么最初办义渡的劳伯贤,历千古仍受人感恩的原因。 中国民间传说:人生有三大功德,就是修路、造桥和建庙。 修桥铺路能给人直接的便利,只要有人在上面行走,就可以为建造者带来功德,这种功德修得非常善巧;而建庙的功德在于,让人入庙礼拜的时候,心生反省从而导人向善。 在现代,湖口有座网红的劳家渡五孔桥,古时是两岸往来的交通要道。 传说五孔桥是明代所建,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如我穿越回明代洪武年间所见,并无此桥。 既使到明代末期,还是未有这五孔桥;不过早在宋代时,人们做好了前期勘探工作,为后期建桥,选择了最佳的建桥位置。 明代的桥,就如店小二说的打下马桩,水涸时,用两树绑在一起作桥板,人们走在上边,需要小心提防脚下打滑。 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间,才用石作桥梁,上边铺设两三条石板,搭建成石桥;这样的桥,比树干绑在一起的桥安全性和稳定性高了许多,可供两岸的人们轻松地在涸水期,挑担而过,互通有无。 到了清代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人们才发起众筹,废除梁桥建成了石拱桥。 乾隆七年,乡里公募维修了桥梁;又因为桥会在涨水时,会被水淹过,还专款恢复了义渡,在北岸建有屋三间,专供渡夫们居住。 乾隆二十年,专门对桥梁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修,建成了五孔卷拱桥,中孔洞深8米,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