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章 子明,你真的需要多多看书了 (第1/3页)
王淳和王朴正在吃饭。 娇娘从厨房往桌子上摆放刚出锅的饭菜。 三个人,四个菜,非常丰盛了。也就是王朴家里两个官吏,老父亲王老汉也是个劳力,大嫂娇娘也是上的厅堂,下的厨房,日子越过越好。 这里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 正说说笑笑间,外面突然有人推门进了院子。 “爹?你怎么回来了?” 三个年轻人都赶紧站起来,大儿子赶紧向前扶着父亲,王老汉匆匆的从造船厂回来,一头汗。 娇娘去厨房拿碗筷,王朴给爹搬来凳子。 这才坐下细说。 “爹,你不是要住在造船厂吗?今天怎么突然回来了?” 王老汉自从忙完了庄稼,给二儿子说定了亲事,就进了南昌造船厂。 南昌县造船厂,是董良结合本来豫章的造船工匠,以及从荆州迁移过来的,刘表派来的,自己花钱在荆州挖来的,等多种渠道综合来的人才,技术工人,在南昌县建造了这个造船厂。 虽然从荆州半买半骗了三十支大战船,加上原来豫章就有的还有刘表拨给自己儿子刘琦的,也能凑出来五十艘大船,配合若干小船作战,是一笔不小的势力。完全有实力和江东孙权碰一碰。 但是董良自然不会把这种技术和制造能力都寄托在荆州身上。虽然现在想要船,可以在荆州搞到,但毕竟不能予取予夺。 虽然在战略部署上,将来一定要把荆州收入囊中,但是这中间的一段时间董良却不愿意浪费。 王老汉还没有回答儿子的问题,儿媳妇娇娘端着水过来。 笑盈盈的问道:“爹,你们在造船厂累不累?造的都是什么船啊?” 王老汉接过水碗,大饮了一起,将一碗水喝的干净。 擦擦嘴说道:“累倒是不怎么累,就一些木匠活嘛。不光有我们,还有许多壮小伙,官府分的工作也适量。” 王老汉当初为了免费的木匠工具和官府提供的奖赏,认认真真的在农闲的时候在官府讲堂上学了一些木匠工作。 如今董良筹备造船厂自然需要这样的工作人员。王老汉的手艺也就派上了用场。而且为了尽可能的扩大人才储备,在工厂里塞了一批学徒工。体力活自然都是这些人干。 为了工匠方便和提高工作效率,工厂里也是有集体宿舍,管吃管住。 王老汉一开始就是决定要住在工厂里不用来回走路。 王老汉又说:“厂子里造的船倒是什么船都有,不过我们这些技术一般的造小船,大船领班说现在的够用,先不用造。不过啊,倒是有一批大匠,带着人说是要研究大船呢。” 王老汉卖弄的给儿子说道:“你们见过前段时间从赣水上经过的荆州的大船吧,比那还大呢。官府的人来视察,说是要为以后造海船打打基础。咱也没见过海,不知道要多大的船啊。” 王老汉有些憧憬一些管理的官吏是从学堂里出来的,他们所描绘的大海的样子。 中国人不擅长航海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谎言,董良生活的时代到处强调着农耕文明安分守己没有冒险精神的话题。 那何尝不是一种文化殖民呢? 相比于欧洲的帆船,内海航行的船只,未必真的先进于历史记载的孙权跨海到祖国的两个宝岛。中国人的航海史并不是只有郑和下西洋。 即便是现在,依然与东南亚存在着贸易活动。 别忘了,大汉疆域最南端可是到了日南郡呢!沿海的海上贸易并不是没有。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并非浪得虚名。 从南海挖出来的沉船覆盖着厚厚两米的淤泥,保存千年,万件瓷器,是宋朝的海上贸易啊!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少造船的技术和航海能力的。 正如董良打算在将来自己的墓里埋藏足够的文物去留给后世子孙来证明他们文明的繁荣,祖宗的强大。 即便是以后的神州起起伏伏,也总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让后人自豪的。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根本的还是希望神州不要跌落的好。 要不然即便是董良穿越之前,有足够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掌握话语权的人都不认,或许因为自身的浅薄而自卑害怕,拼命的想给董良的民族打上劣质的标签。 然后那边再用刚从水底挖出来的比最近十几年放入海底的石像艺术品还要崭新的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