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七章 控温法?成功?失败? (第3/3页)
知识忘记的七七八八了。 董良让人把水倒进锅里慢慢的烧。 又命人打开一个麻袋。 里面是有些浑浊的晶体。 这是海盐。 没错,董良今天的尝试就是海盐提纯。 海盐生产历史悠久。一直就有上古“夙沙氏”煮海成盐的传说。 考古发掘也表明商周时期渤海沿岸便有大规模煎盐生产活动。 历史时期,各盐场因地制宜,演化出不同的制盐方法,“或刮于地,或风其水,或汲于井,或熬其波”。 一般而言,传统海盐生产技术包括煎与晒两大类,以煎法最为普遍。 但是只要是读过历史小说的都知道,用火煎盐,费时费力,盐户的生活很苦,也破坏环境。 凡是穿越者,十个有八个都得晒盐。 但是海盐晒出来有很多杂志,除了一些不溶于水的杂物以外,麻烦的是那些什么钙啊,镁啊,什么的。 到底是什么,董良已经忘了…… 只知道,盐是氯化钠…… 做不到提纯出来上好的雪花盐,走向人生巅峰了。 但是董良还是要试一试,因为这盐的问题,就算现在不能成,开个头让后人研究也好啊! 董良希望天下太平,尽量让后世的便利方便汉末百姓。 虽然做不到人人有肉吃,但是可以先尝试大家吃盐方便。 中国古代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制盐方法。 像什么淋卤晒盐、淋煎法、摊灰淋卤法、晒卤晒盐等等等等。 而这些知识,作为主角的董良,自然是通通不会…… 但是董良还记得当初中考的时候,考过的实验,关于粗盐提纯。 虽然那只是很简单的,主要过滤一下就行,但是当然董良也涉猎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只是都记不清了,还需要尝试。 水烧了一会,冰已经化了。 董良之所以先制冰,是因为无法控制温度,只能先归零,然后慢慢的一点点加。 麻袋里的海盐,是董良让刘备在交州沿海开的实验盐场晒出来的。 但是董良已经警告过刘备,这些盐是不能吃的。 刘备就用船给董良运来了几麻袋,让董良研究提纯方法。 自然,是已经把泥土之类的杂物已经去除了。 现在麻烦的是一些化学物质,金属的分离。 董良摸一摸锅里的水,温度比皮肤略低。 “可以了。” 工匠把锅端下来。 董良依稀记忆着,现在都粗盐大概是三种化学物质的混合,肯定不止三种,但这三种是大头。 董良需要的是其中的氯化钠,其他两种是什么确实已经忘记了。 只记得一些溶解度不同的知识。 约莫是二十多度,其中一种没用的物质在水的溶解度最高。 而人的皮肤约莫在三十来度,感觉凉点的水就差不多二十多,吧…… 董良也是猜测…… 不过还是这样干了。 取出来一些水,将水与粗盐混合,这样可以用水把溶解度最高的一种物质溶解掉。 然后再慢慢加热,约将近三十度,是盐的溶解度最高,这个温度其实还是比皮肤温度低,但是已经差不多了。 董良没有准确测量温度的手段。 虽然好像知道玻璃似乎是用河沙可以烧,好像是二氧化硅? 但是显然研究玻璃不是现在当务之急。 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吃和打仗。 等董良用三种温度的水,将盐溶液分离。 再煎干,得出的结晶,就应该是盐了。 颜色虽然不是雪花白,但是也已经比粗盐漂亮多了。 记录官一步步把董良的操作记录下来。 工匠们则负责搬东西和震惊。 董良命人将结晶取出。 点手叫过来两个制盐的老手艺人。 将盐递给他们。 “来,看看这盐怎么样?” 两个老工人,用布满裂痕的手,将盐接过。 食指捻一捻,搓一搓,又放在嘴里尝一尝,当那熟悉的咸味,不,是更加纯粹的盐味在口腔绽放的时候。 两个老工人眼里放光。 “是盐!是盐!是好盐!” 马良也欣喜的看向董良。 “先生,我们成功了!” “成功了!!” 董良嘴角挂着笑意,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但是董良摇摇头。 虽然仍然微信但却略带遗憾的说道:“不,我们失败了。” (码完这一章手腕开始不舒服了,这就是网文作者的职业病吗?呜呜呜,不能用手机了,换电脑试试,都没怎么用过电脑键盘……)社会和谐的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