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事定 (第2/2页)
恩,就能获得百信的人心,他遍观一路所见所闻,知道平辽侯如果造反,定然能糜烂辽东。 而金江军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实在是精锐,不可小觑。 “国家当修生养息,恰好陕西民乱已平,说明天时在我大周,只需要积蓄数年,方可腾出手对付平辽侯。 他深受圣人恩惠,食君之禄,如果有正义之心,理当主动归京叙职。 我在沈阳见其人,据我了解,恐怕他不是忠义之人啊。” “只希望平辽侯不要自误,既害了自己,又害了辽东的百姓才好。” 吴文华很忧心。 辽东的百姓们,实在是令他失望,缺乏教化,不懂礼教。 而且平辽侯藏得深。 对下拉拢了民心,对上拉拢了国内勋贵,实在是不好轻易的对付。 这等人。 不是大忠就是大奸。 ~~~~~~ 沈阳。 继续北上收复旧地的军事,交给了刘承敏。 多尔衮组织了蛮人逃离辽东,远遁入了奴儿干司,也没有前去赫图阿拉城。 在亦马忽山一带,失去了踪迹。 探马们带回众多的情报,整个辽东境内,只有铁岭的济尔哈朗。 铁岭才多少人,已经无足轻重,影响不了胜利。 所以刘承敏带领两万大军,去解决辽东境内最后的蛮族,是顽抗还是投降,任其选择。 战事陷入了尾端,而诸事却没有减少,甚至更多更复杂。 唐清安让冯胜之送走了御史,并没有浪费太多的精力,在对方的身上。 真正能决定朝廷和金江镇之间的矛盾,不在吴文华。 朝廷拿自己无可奈何。 至少数年内如此。 唐清安懂这个道理。 就像前世有人欠钱,就是不还,但是每次催促,都答应明天还,后天还,下个月还。 其实很多债主都心知肚明,对方在赖,不过拿对方没有办法,只能麻痹自己,认为对方会还。 除非对方撕破脸,直接告知不还,才能逼的债主走投无路,逼着自己强硬起来。 如今的朝廷和金江镇,就是这个道理,还没有撕破脸皮。 朝廷不是傻子。 知道金江镇已经尾大难掉,知道平辽侯多次违反制度,但是平辽侯嘴上喊着忠义,乃至京城有人帮助摇旗呐喊。 而朝廷这些年困顿,自身都陷入泥潭。 有了这层皮,所以无奈的选择了无视,留下了侥幸。 想要改变。 要么朝廷的积弊一扫而空,恢复国力,实力远强过金江镇,或者平辽侯现在就举起反旗。 否则。 朝廷不会轻易的采取武力,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手段。 两万大军,抵达了铁岭城。 铁岭城的济尔哈朗,面对城外的金江军,选择了投降,但是他要平辽侯亲自前来。 信誓旦旦的说。 只要见到平辽侯的旗帜,平辽侯亲口答应善待百姓,他就带领军民出城投降。 能避免战事,刘承敏也不愿增加多余的伤亡。 一边威逼济尔哈朗,一边派人去沈阳。 济尔哈朗和皇台吉从小一起长大,深的皇台吉信任,在蛮族中威望不小。 真要是让对方下定决心与城池共存亡,也会造成金江军的伤亡。 谢友成得知情况后,一下子就看破了济尔哈朗的目的。 “他想要为多尔衮争取时间。” 唐清安笑了笑。 “皇台吉和多尔衮是两个性子,所以他们的做事方法也不一样。” 得知探马打探到多尔衮,带领剩余的蛮人往奴儿干司逃离后,唐清安知道多尔衮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皇台吉和代善,乃至他登上汗位后,面对莽古尔泰的挑衅,皆是政治手段居多,以此压服多方。 而多尔衮敢赌,不会有太多的顾忌。 例如历史上,得到了吴三桂的口信,立马就征集大军,不顾困难,直扑山海关。 所以多尔衮能下魄力,直接放弃所有城池,退回了奴儿干司。 皇台吉在乎国家,不愿意轻易的放弃,加上范文程的计策,以及科尔沁之前的犹豫,让他心生侥幸,选择留守。 “告诉济尔哈朗,多尔衮已经逃离了辽东,让他不要无谓的抗守。” 数十万民需要安置和处置。 每日都会消耗众多的物资和精力。 加上金江军不了解奴儿干司地形,谢友成不建议孤军深入,追击多尔衮。 所以济尔哈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铁岭城。 济尔哈朗从金江军口中,得知多尔衮已经顺利逃入了奴儿干司,虽然无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但他也的确无能为力。 最后。 带领数千人出城,向刘承敏投降。 (本章完)键盘战斗家的红楼从辽东开始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