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第五百六十三章 黄河人工改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三章 黄河人工改道 (第3/4页)

部区域里,靠近玄武湖,甚至不少地方都是填平玄武湖而来的,本来排水就不咋地,容易内涝,而防御工事里还有大量的壕沟……为了避免这些壕沟在下雨的时候直接变成水沟,就需要完善的防御设施。

    最终,这些地方的防洪设施采取了唯一靠谱的方案,那就是垫高……

    往下挖是不靠谱的,只能是垫高!

    就和皇宫一样!

    大楚帝国的皇宫,可没有直接在原地废墟里修房子,而是先进行了垫高……

    明王朝洪武时期修的时候已经垫高了一部分,但是还不够……大楚帝国修的时候又给垫高了很高。

    所以,整个大楚帝国的皇宫,其地势是要高出周边地区的。

    而御花园的防御工事,也是采取了垫高的方式,当然不可能是全部地形垫高,而是在主要的防御节点里进行垫高……要不然工程量就太大了。

    按照预估,如果资金顺利到位的话,那么等到明年,金陵皇宫以及外围的御花园/防御工事,以及其他的各衙门的办公建筑、西城墙,将会陆续完工。

    一切都顺利的话,明年秋天,罗志学就能带着一票妃子、儿女搬入新皇宫,同时各大机构也会搬入皇宫附近的各机构的办公建筑办公。

    整个帝国的政治中心,将会全面搬入金陵城东城区。

    当然了,前提是建设资金能够获得保障,而这一点也不用太担心,大楚帝国的财政家底还是很丰厚的。

    再者,按照大楚帝国如今的财政理论,收上来的税、抄没的各种行政收入就是要花出去的。

    而在怎么花钱这一件事上,大楚帝国和传统王朝可能不太一样,很少会把资金直接发出去,而是倾向于拉动就业,创造消费需求上。

    最普遍的例子还是‘以工代赈’,以工代赈这种模式,究其本质还是为了拉动就业,增加民众收入,让民众具备基本消费能力。

    而其他的大型基础工程其实也是差不多同一个套路,比如众多的防洪抗旱水利设施,绝大部分都是在农闲时分招募农村青壮进行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以工代赈,官府大笔钱花出去了,是能够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的。

    比如修建一段防洪提,需要大量直接在工地上的工人,而这些还只是最表面的就业。

    实际上修建防洪提,还需要大量的工具,嗯,锄头,铁铲,箩筐、独轮车、马车等那也是建设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就需要生产,那么就可以为附近的一些中小机械厂乃至大量的民间作坊们带来订单。

    此外修筑防洪提还需要石料,如此就可以促进当地或附近的采石场的发展,当地采石场为了满足大量的石材订单,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采石并加工。

    类似的还有不少,一段防洪提的建设,是能够直接以及间接撬动大量就业岗位的,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比把建设防洪提的经费直接发放给当地民众更大。

    这也是近代很多国家都喜欢在经济不咋地的时候,就玩命搞基础设施的缘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英法美德都是如此,美国更是典型,甚至有时候搞这些基础建设都不是看重基础建设本身,而是为了拉动就业。

    当然了,这一套玩着玩着很容易就把自己带进沟里去,德国就是玩这一套玩得太嗨,然后自己拿着鞭子抽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战场。

    所以,甭管啥政策,都不能搞的太极端,不然很容易适得其反。

    对于大楚帝国而言,现在谈适得其反还太早了一些,就大楚帝国的这点家底以及整体上的经济结构,还谈不上经济危机这么高大上的话题。

    再者,在基础过于薄弱的情况下,适当的进行基础建设是利大于弊,尤其是大楚帝国大量搞的还是水利设施工程。

    这些水利设施,是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的。

    倒是金陵城的东城区建设,属于纯粹的拉就业用的玩意,因为那就是一堆破房子,并不能促进生产。

    因为东城区的建设规模比较大,带动的就业也非常庞大而已。

    比如宫殿里的那些大量雕刻,这玩意需要大量手艺人去搞,如果是传统王朝的话,那么就是直接征召大量工匠服徭役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不会这么干,大楚帝国工业部直接搞了一家石刻工厂以及一家木雕工厂,然后到处请人做工,采取的是临时雇佣制度。

    甚至还是采取计件工资,极大的刺激了这些石刻或木雕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其工作效率让其他搞什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